起名网 » 宝宝起名 » 姓氏文化 » 正文

杨姓有多少人口_杨姓起源及分布

2022年10月25日 姓氏文化
杨姓起源

    杨姓是中国当今人口最多的第六大姓,尤其在西南和中原地区最有影响。当今杨氏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3.19%,总人口大约在4000万

杨的名义

      杨,是太阳之意,由“木”和“易”组成。“木”特指神木,也称伏桑树,据说伏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,也称阳谷,《山海经》中对此有描述。“易”就是“日升汤谷”之形意。居住于汤谷的氏族,通过观察太阳在伏桑树东西两侧的升落高度变化来记时,称伏桑纪历。这伏桑树也称杨树,以此为原始图腾的氏族就是杨氏族,由此产生了杨氏族徽,最终形成了姓氏。

杨姓的来源与演变

    汉族杨姓出自姬姓:杨姓得姓氏在西周初,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。周成王封其三弟叔虞在唐,今山西闻喜县东北,史称唐叔虞。周康王封唐叔虞次子杼为杨侯,今山西洪洞县东南,始以杨为氏,从此世上有了杨姓。杨国封地,乃是姜戎族中一支以杨树为图腾的古杨人得居地,今汾河两岸仍多杨树。杨侯传至第六氏杨康,随周宣王北征,阵亡无后。周宣王命第五子涧,即尚父,以承其祧,直到周幽王时尚父才被封杨侯。犬戎虏周幽王,西周灭亡。周平王迁都洛阳是为东周。至东周恒王时,杨国被晋武公所灭。这为第一支杨姓,这支杨姓一直活跃于山西洪洞、陕西咸阳和河南洛阳三角地区,杨国灭后,族人经河南、穿河北、涉湖南、越南岭进入广东。当代湘粤海黔以及部分海外的杨姓都把周武王之孙杼奉为杨氏始祖。
    唐叔虞之子燮文由唐侯改封为晋侯,传至十一世晋昭侯时封其叔成师于曲沃,古城在今山西闻喜东,史称曲沃桓公。至周桓王时,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统一晋国,史称晋武公。晋武公灭杨国,以杨国古地赐予其少子伯侨,伯侨之曾孙羊舌肸食采于杨邑,其后裔以邑名为杨氏。此为第二支杨氏,这支杨氏也有2700年历史。
    第三支杨氏,周景王之后封于杨,古杨邑为周朝一小邑,在今河南宜阳县西,其后裔也以杨为氏,这支杨氏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。
    三支杨姓均出自周武王之后,其中两支杨氏后裔功微势弱,因无颂扬之事,遂失去了记载,唯有晋武公之子伯侨的后裔显赫于后世,这支杨姓成为当代杨姓群体的骨干中坚。经历晋顷公“六卿之难”,死里逃生的杨氏残部背井离乡,渡越黄河,躲进陕西华阴华山200多年,直到战国魏襄王时代,才有族人杨章出山做官。其后裔守修武(今河南获嘉县),封临晋(今陕西大荔县),族人很快在关中、河南地区蔓延开来。东汉大名鼎鼎的太尉杨震,就出自弘农华阴,其后裔兴旺发达,人才辈出,后世凡言杨氏,皆曰弘农郡。

外族基因的融入

    杨姓的第二大来源出自少数名族。进入晋朝后,姬姓杨氏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。西北氐族在今甘肃亚和县南建立了杨姓仇池国,直至北魏时才被灭,入唐以后氐族杨氏全部同化为汉族。魏晋南北朝时,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大批少数名族进入中原,杨姓随其他的原华北居民一起向南和东南迁移。同时杨姓大家族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南北少数民族的血液,包括汉唐时期的鲜卑人尉迟氏、武都白马氏、突厥沙陀人、南蛮人,宋时西夏党项人、丁零人,元时蒙古人,清时满洲八旗姓易穆查氏、尼马察氏、富勒哈氏、杨那氏、杨佳氏等。尤其东北地区满州各族的汉化,使东北地区的阳性人口快速增长。

历史上杨姓的分布和迁移

    杨姓在西汉时已进入四川,东汉时已达浙江。隋唐是杨姓发展的鼎盛时期。杨震的后裔杨坚建立了隋朝,杨姓成了最尊贵的“国姓”。隋朝虽然仅存在38年,但毕竟是杨氏最辉煌的时代,杨姓得到了最大的发展。除扩散到河北、山东之外,最重要是向南方和西南地区发展。杨震后裔在唐僖宗时进驻贵州,后世世袭播州宣慰使。一直到明朝万历年被剿灭,历时724年,共传29世。当代云贵川之杨姓多为播州杨氏的后裔,而且人数众多。唐宋时代,杨姓已进入湖北、湖南、两广地区,与当地的土著已有婚姻关系。今湘黔桂交界地区的侗、苗、瑶、布依、壮、仡佬、仫佬、毛南等民族的杨姓几乎都称是杨震的后代。这个时期,杨姓也进入了安徽、江苏、江西、福建等地区。明朝永乐年间杨姓始入台湾地区。
    宋朝时期,杨姓大约有210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2.7%,为宋朝第七大姓。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,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24.7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、陕西、山西三省,大约居住了杨姓人口的46%,其次分布于河南、河北、湖南三省,又集中了20%。全国形成了以川湘、陕晋、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。主要集中于浙江、江西、江苏、山东四省,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%,其次分布于山西、四川、福建、陕西、湖南五省,又集中了36%。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,大约占11.1%的杨姓人口。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、赣闽、晋陕、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。

当代杨姓的分布和图谱

    当代杨姓的人口已达到4000万,为全国第六大姓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3.19%。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杨姓人口由240万激增到4000万,增长了16倍多,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。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、河南两省,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17%,其次分布于云南、湖南、贵州、山东、湖北、河北六省,又集中了34%。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,居住了杨姓总人口的9%。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湘、豫冀鲁鄂两块杨姓聚集区。
    杨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(见图6)表明:在云贵、四川大部、重庆南部、湖南西部、广西北部,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4.5%以上,有的高达近13%,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.6%,居住了杨姓人群大约23%。在晋冀豫、京津、陕宁、甘肃大部、青海东部、***北端、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、黑吉西部、湖北大部、湖南中部和北部、安徽西北端、广西中部,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3%—4.5%,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7.3%,居住了杨姓人群大约34%。

杨姓的传统文化

    郡望和堂号    杨姓的郡望仅有弘农、天水、河内三地。以弘农最为著名,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北,弘农杨姓最早居住在华阴县潼乡习仙里,即今陕西华阴卫峪凤凰岭一带。杨姓堂号很多,有四知、关西、河东、栖霞、秦和、道南、信海、北山、赐书等。最出名的是四知堂,典出东汉关西人杨震,时任荆州刺史,有故旧夜赠金十斤,并说:“夜无知者。”杨震拒收并严厉地说:“事已发生,就是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,何谓无知?!”赠者羞愧而退。杨震后来官至太尉。
    楹联    重要的杨姓楹联有以下六傅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四知足畏;三喜同时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摘星见志;利雪表恭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才称敏捷;世济经纶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痴姨不贪荣利,贵妃可壮门楣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三相贤明齐风阙;千金诗价重钟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祖德恢弘恪守鱣堂旧则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孙枝繁衍别开鸠水名门。
    家训格言   杨椿,南北朝时期弘农华阴人,深得北魏孝文帝赏识,累官太保、侍中、73岁辞官归里,孝庄帝亲自送行,他训子有方,辞官临行前作《诚子孙》与儿子杨昱,告诫生活上要简朴,为人为官谨慎,“无贵无贱,待之以礼”。并指出自身的言行和处世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后代的成长,故告诫子孙守家业,存礼节,免骄奢,成名家,为后人树立世范。杨椿的治家之道深得史家称颂,史称其“言色恂恂,出于诚至,恭德慎行,为世师范,汉之万石家风,陈纪门法,所不过也,诸子秀立,青紫盈庭,其积善之庆欤?”
    家谱   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杨姓族谱244部,全国其他单位和美、日等国图书馆还收藏杨姓族谱583部。

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

   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收入了杨姓历代名人805名,占总名人数的1.77%,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位;杨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2.02%,排在第六位;杨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的1.96%,排在第十位;杨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.12%,排在第十一位。
    ***杨姓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古老族群。从战国初思想家杨朱开始,就人才辈出,世代荣耀。历代杨姓名人主要有:东汉太尉杨震,文学家杨修;汉晋之际天文学家杨伟;北周名将杨忠;隋朝开国君主杨坚;唐朝诗人杨炯,雕塑家杨惠之,理财家杨炎;五代书法家杨凝式;北宋名将杨业父子,龙图阁直学士杨时,文学家杨亿;南宋数学家杨辉,诗人杨万里,割据洞庭湖的大圣天王杨么;元朝诗人杨载;明朝名臣杨荣、杨士奇,诗人扬基;清朝名学者杨屾,外交家杨儒,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;清民之际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;中华民国爱国将领杨虎城;物理学家杨登忠,化学学家杨石先,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杨忠建,病理学家杨简,昆虫学家杨惟义,哲学家杨献珍、杨荣国,民族学家杨成志,作家杨成业(杨沫),音乐理论家杨荫浏,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。

杨性血型

    杨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是:O型占34%,A型占29.1%,B型占28.2%,AB型占8.7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