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卫姓的人口已达55万,为第一百八十七位大姓姓氏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044%。
卫的名义
卫,宿卫也,指值宿守卫之人,是一会意字,由“韦”、“币”、“行”组成示意。“韦”是围的省笔,表示围守;“币"是周匝、环绕周围巡行之义;“行’’表示士兵的行列。甲骨文中的卫字,上部是朝左的一只脚,下部是朝右的一只脚,中间是口,表示城邑或部落驻地。卫,保卫、护卫之义。
卫系韦的演变。在甲骨文中,韦字像两手搓揉猪皮之状,韦的本义应是揉皮。在古代加工皮革的五类工匠中第四类为韦。因此,韦又称卫,乃将韦皮挂于大长廊墙上,或者围绕部落周边的树上,风干后韦皮不易腐坏。为防其他氏族部落人来抢夺,常派人守卫,故称卫。卫人以此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和族徽,居住于原韦人居过的地方,最终形成卫国,出现卫姓。
卫姓的起源与演变
卫姓的渊源主要有陶文:妫姓和女匪姓。
第一支系自妫姓。古有卫国,舜之后裔,后灭于商,子孙以国为氏。
第二支系自姬姓。周武王同母弟封,西周初封于康,故地在今河南禹州西,原夏少康之故地,称康叔。周成王时转封于卫,故地在今河南浚县西南卫贤集,侯爵,称卫康叔。卫立国后多次迂都于河南滑县南、滑县东、河南濮阳、河南沁阳,传国4 o余代,至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,公元前209年卫国灭,其后人以国为氏。姬姓卫氏的历史约有2200多年。
外族基因的流入
卫姓同外族的关系十分密切,从西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流人,是组成***卫姓的重要成分,其主要事件有:东汉时昌黎鲜卑人融人卫氏,长水匈奴人融入卫氏。晋朝袍罕卫氏,出自氐族。唐末五代时,辽州刺史卫氏为吐谷浑人。
历史上卫姓的分布和迁移
先秦时期,卫姓活动于河南一带。
宋朝时期,卫姓大约有近10万2千余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13%,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一十三位。山东为卫姓第一大省,约占全国卫姓总人口的3 2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、江苏、山西、湖北、浙江等地区。
明朝时期,卫姓大约有9万5干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1%,排在第一百四十位以后。山西为卫姓第一大省,约占卫姓总人口的一半,其次分布于江苏、陕西、四川、河南、浙江等省。全国形成以山西为中心、向外逐渐递减的卫姓分布区。
当代卫姓的分布和图谱
当代卫姓的人口已达55万,为第一百八十七位大姓姓氏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044%。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,卫姓人口增加率是呈∨形的态势。目前卫姓主要集中于山西、陕西、四川、河南,这四省大约占卫姓总人口的770%。山西为卫姓第一大省,约占卫姓总人口的24%。其次分布于上海、江苏、贵州、山东等省市。全国形成了以晋秦为中心,向南移动的卫姓分布区。
卫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香意图表明:在山西大部、豫陕宁、甘肃南部、川渝鄂大部、安徽西北端、山东西南端、河北南端,卫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.16%以上,中心地区可达到0.6%以上,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.6%,居住了大约60%的卫姓人群。在山西北部、河北中部、山东西部、皖苏北部、甘蒙中部、青海东部、川渝南部、贵州、云桂湘北段、湖北东南,卫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.08%-0.16%之间,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.2%,居住了大约20%的卫姓人群。
卫姓的传统文化
郡望和堂号:卫姓的郡望有陈留、河东。卫姓的著名堂号是“镇远”。“镇远”堂号典出西汉卫青。骠骑大将军卫青,河南平阳人,骁勇善战,七征匈奴均获大捷,收复河南地区后设置朔方郡,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,因功被封为长平侯。
家谱: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卫姓族谱3部,全国其他单位和美、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卫姓族谱14部。
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
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收人了卫姓历代名人99名,占总名人数的0.22%,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九十二位;卫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.12%,排在并列第一百三十二位;卫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.12%,排在并列第一百一十七位;卫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.13%,排在并列第一百二十二位。
卫姓历代重要人物有:西汉大将军、长平侯卫青,丞相、建陵侯卫绾;东汉学者卫宏;西晋司空、书法家卫璀,画家卫协,书法家卫恒;东晋书法家卫铄(卫夫人);南北朝北魏右将军卫操;隋朝刑部尚书卫玄;唐朝荆南节度使、城阳郡王卫伯玉;五代南唐画家卫贤;北宋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卫朴;南宋淳熙进士、参知政事卫泾;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卫承芳;清朝广西巡抚卫哲治,文渊阁大学士、户部尚书卫周祚,山西巡抚卫荣光;
卫姓血型
卫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:O型占33%,A型占29.1%,B型占28.9%,AB型占9%。